十一月的末尾,中山书院和春草池畔的三角梅开得浓烈,开得繁华。逸夫楼两旁的香樟和玉兰依然枝繁叶茂,亭亭如盖。祝福树上挂满了校友写给母校的寄语,温煦而深情。温州实验中学七十年校庆暨校史馆开馆典礼,就在这微微润湿的深秋里姹紫嫣红,绿意盎然。
校歌回放,管弦奏起。七十年的光阴,如莲,静静地绽放在彤管朱弦之间;似歌,悠悠地飞扬在长箫短笛之上。
闻风坐相悦——校友重回母校
七十年春华秋实,七十载桃李芬芳。母校七十华诞,也是校友重相见的日子。不管远在天涯,还是近在咫尺,曾经从这里出发的学子,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闻风坐相悦。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母校以含笑的姿态,热情的拥抱,迎接他们的归来,分享他们的成就。
大厅里,充满校友的欢声笑语,不管是鬓染白霜,还是风华正好,他们都曾经在这里留下最美好的青春。此时此刻,站在这已然陌生或者仍很熟悉的校园里,一些片段像回放的电影,一幕幕映在眼前。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儿子的搀扶下,蹒跚而来。她如数家珍地谈起自家四代都是实验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虽然已是满脸沟壑,但依然满面春风。岁月若流水落花,一去不复返,但是,那些关乎少年的缤纷梦想,那些与青春息息相关的绚丽诗篇,都是彩色照片,鲜艳动人。
一群已近迟暮的男女结伴而来,谈笑风生。他们,要在这里召开同学会。趁秋风还未把校园的绿叶摘下,趁时间的园子还开着温暖的光线,趁春草池畔的三角梅还在粲然开放,他们试着重返,回到旧时光。
昨天从英国赶到北京直接转机到温州的校友代表徐永光先生满怀深情的回顾了自己在实验中学的经历,回忆起年轻时的美好,也回顾了文革时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他希望在高考指挥棒和市场经济的夹击之下,实验中学能够注重学生的人格养成、性情培养,创造力的激发和身体的锻炼,希望学子能够自由、快乐地生活,让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叶松海少将认为初中三年明确了他的人生方向,奠定了他的人生基础,与现在所取得的成就息息相关。让他念念不忘的是他的班主任老师。她在艰难的环境中自学成才,在忙碌的教学之中还发表了很多论文,把我国发现指南针的时间,往前推了三百年。母校以及老师带给学生的一切,时隔几十年,依然清晰如昨。言语里,尽是对母校的感激、怀念和热爱。
留影坊前,一些校友正在拍照留念。咔嚓的声响过后,时空伫足停留。制作坊边,很多人把刻印徽章的学生团团围在中间,一枚徽章,重启记忆之门,彼时,天高地阔,风日晴好,五月的繁花似锦又如瀑,清澈、明媚并簌簌作响。
时光,施施然过去,重回母校经历的点点滴滴,投宿在心床,扎下了深根。
经冬犹绿林——校史馆启动仪式小记
70年前, 在中山书院之畔、春草池塘之滨,建华中学的开创者们书写了实验中学历史的第一篇章。风雨兼程中,学校几度更名,几度更换校址。从建华到六中,再到实验中学,不管是波澜起伏、动荡不安,还是潮平岸阔、风正帆悬,代代老师和学子,以激情点燃梦想,用勤奋书写我们奋斗的篇章。我们执着求索、实验示范,在温州教育的园地里,开出了一朵朵灿烂的花,鲜妍明媚,五彩缤纷。一代代学子从这里放飞梦想,一批批人才在这里茁壮生长。
在七十年的漫漫征途中,风雨和阳光,都被折叠;鲜花和掌声,都被拾撷。所以有了温州市实验中学校史馆的建立。吴君宏校长在致辞里回顾了建校七十年的风雨历程,从校风、学风、核心教育观以及校园文化的角度对所有参与学校建设,为学校付出心血的领导、老师、学生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感谢,希望校史馆的建立能够在见证历史中激励后学、再创辉煌。
学生们一批批离开,而老师,却始终伫立在这里。他们的心里,盛放着春日初醒的翠绿、乍笑的嫣红,回荡着夏日的蝉唱和蛙鸣;还摇曳着秋日的风以及冬日的暖阳。从黑发飞扬,到两鬓斑驳,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见证了他们辛勤的付出,也分享着他们成功的喜悦。已经退休的包树荣老师回想起他和他的同伴们在这里勤勉从教、刻苦钻研以及收获累累硕果的经历时,仍充满激动、自豪和欣喜。
实验中学的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和肯定。教育局长郑建海先生抚今追昔,用责任、爱心和创新三个词语,高度肯定了实验人所具有的情怀、品质以及在各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并对实验的未来充满信心。
建设中华立校旗帜,创新实验薪火相传。七十年来,无数的日子,盛开又凋零。那些曾经被吹皱的花朵,在缓缓流动的时光里,绽放如新。孩子们用声情并茂的朗诵,述说着母校的历史,表达出一代代学子对母校的热爱、希望和祝福。
之后,一把钥匙打开了校史馆,也开启了同窗情、师生谊。钥匙辗转于分别代表不同时代的校友叶秀霞、林瑞荣、池丛文的手中,最终传递到两名学子手里。知识的传递,精神的传承,在实验中学,就这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最后,老局长、老校长林卫平先生把钥匙插进启动球,“七秩春秋创伟业,同心同德向未来”的字眼在瞬间闪耀,熠熠生辉。
校史馆记载着实验中学的变迁与发展,印刻着实验人坚定而又明晰的脚印,留下了历届学子青涩而又明媚的青春。而实验中学,走过岁月沧桑,走过人来人往,依然欣欣此生意,经冬犹绿林。
戈月素 郑大转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