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时期(1989~2013)
发表时间:2014-08-26 |浏览次数

一 

  19897月,温州市教委将温州第六中学正式定名为温州市实验中学,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强教育改革和教学科研的示范性学校,学校办学开始了新的腾飞。

  上级领导及百姓对本校的期望进一步提高,扶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教学设施不断更新,校容校貌日趋亮丽。在全民关注教育的大环境下,民间捐资助学风气也日益兴盛,在热心人士的资助下,学校兴建了逸夫楼(邵逸夫先生捐助)、耀荣体育馆(赖耀荣先生捐助)等教学设施,校园开始呈现现代化学校气象。

  1997年学校与温州第十中学实行联合办学,同时在南浦兴建分校。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但勤俭办学传统始终未变,除国家投资外,积极开辟群众投资教育渠道,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对教学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造,在全市率先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和温州市实验中学网站,班班建有多媒体小平台,远程教育设备、地面卫星接收站、天文台、舞蹈厅、塑胶运动场等先进设施一应俱全,实现了学校管理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20025月学校被市政府列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10所现代化名校之一,开始了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同年,在原温州中学校址设立九山校区。次年,九山校区迁至横渎医学院的绣山校址,改名为绣山校区。

  2005年,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南浦分校改为校区;同年七月,学校与加拿大新西敏市教育局、加拿大国际教育中心三方签订“中加国际班”合作项目协议书,在南浦校区创办“中加国际班”,学校开始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验。2008年学校在南浦校区举行“中加国际班”校园开放日活动暨首届“中加国际班”毕业典礼暨成果汇报活动,《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纷纷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07年,按照规范办学的要求,绣山校区实行改制,创办民办温州市绣山中学,探索集团化模式下多元办学体制合作共存的机制。

  为打造一个在外侨二代回乡求学的优质教育平台,2008年九月,在教育局的统一协调下,学校创办了一个特殊的班级——温州市实验中学国际班,主要招收外籍、外籍华人、华侨(持有绿卡或长期居留证)和港澳台地区的学生,设址广场西区。16位来自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孩子首次在温州接受教育,开创了温州教育的新模式。同年《温州日报》1012日“今周教育”栏目以“联合国里学中文”报道了该班的学习生活情况。三年后,这批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全部被重点中学和国际学校录取。2011年后“国际班”划归绣山中学管理,改称“国际部”整体搬迁到第二外国语学校办学。

  2010年秋,应教育局的要求,学校承办了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至此,温州市实验中学成为拥有广场校区(东、西)、南浦校区、民办绣山中学、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等四个教学点的集团化、示范性学校。当时学校有教职工500余人,112个教学班,5600多名学生,成为浙江省办学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

  随着集团化办学的深入发展,学校的办学条件也进一步得到改善。2006年南浦校区建设塑胶跑道于次年竣工并投入使用;2007年绣山中学塑胶运动场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学校教职工宿舍(广场后巷39号)危房改建工程竣工;2008年九月,广场东校区新校舍投入使用,重建春草池,设立中山书院旧址纪念地碑;西区综合楼原拆原建工程2013年竣工,并同步完成智能化系统,和实验室设备安装;至此,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20117月,经省教育厅同意,省民政厅批准,以“助教、助学”为宗旨的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注册资金400万,时温州企业家纷纷慷慨捐资助教,成一时之佳话。

  2012年,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追求均衡、公平成了基础教育办学的大势所趋。2013年秋,南浦校区独立办学,更名为南浦实验中学;结束承办第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民办绣山中学独立办学。

  八十年代后期,学校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民主选举校长和党政职能分开的举措,林卫平同志当选为校长,并由校长聘任组阁领导班子,《温州日报》对此作了积极的宣传报道。此后,温州市实验中学在全市教育界率先进行《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教学评估制》、《年级管理制》等管理体制改革,在教学领域实行“异步教学法”、“英语三L教材”、“数学自学法”等改革实验,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一系列新制度的实施,办学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声誉鹊起,我校迅速崛起而成为浙南地区名校。此时,我校对温州市学校的“示范”作用已露端倪,前来参观学习的兄弟学校络绎不绝。改革实验成果不仅纷纷被温州其它学校引用或借鉴,同时也为以后市教育局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了实践依据。

  1990年学校确定“团结、勤勉、创新”为校训:学校要求全体师生奉“团结”之理念,以诚待人,友好相处,齐心协力,在融洽的氛围中培养服务社会的谦让和协作精神;要求全体师生树“勤勉”之品格,好学不倦,努力进取,不懈奋斗,传承本校优良的学风;要求全体师生有“创新”之意识,独立思考,破除陈规,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开创未为人知的广阔天地,建设学校、国家乃至全人类的美好明天。

  1997年温州市实验中学与温州十中实行联合办学后,学校高举“素质教育”和“现代化学校建设”两面旗帜,致力提升教育装备设施,致力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途径、教学模式和评估等深层次领域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其实验项目之多,影响之大,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关注。浙江省教育厅先后在本校举行“素质教育”、“主体参与课堂模式”、“爱国主义教育”现场观摩会;温州市教育部门也先后在本校举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教育与保护”等方面经验的推广会。

  20028月我校又率先在全市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以校本培训、专家引领为手段,以基于案例的行动研究为载体,打造具有先进理念、深厚底蕴的名师队伍;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符合课程改革方向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分层走班教学实验,探索质优学生培养模式;尝试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200311月学校承办“温州市新课程课堂展示会”,《中国教育报》和《温州日报》分别以《豪情满怀向未来》、《立足课程改革提倡百花齐放》为题,全面报道了我校的改革经验。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著名教育家吕型伟、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邵宗杰、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等先后到我校考察、指导工作,对我校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张保庆副部长题词勉励“开拓探索,实验示范”。

  2004年之后,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次年,校第七届教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温州市实验中学2006-2010年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由此,一系列深入实践素质教育的新举措陆续展开,办学特色逐渐清晰。

  2005年,为了探索集团模式下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开展了“德育特色班级”的创建评选工作,在德育方法上力争“多样化”,构建了班集体的特色建设的新模式。同年,学校还积极探索学生多元评价的体系构建,一改一年一度的评优评先制度,将传统的“三好生”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尝试着开展“阳光少年”、“风采少年”、“每周校园之星”以及单项奖的评选。当年评出首届百名“阳光少年”,1270名单项奖,每周都有学生被评为“校园之星”,并在校园网上进行“百名阳光少年事迹展”。 2007314日,学校与正泰集团签订协议,联合设立温州市实验中学“正泰品学奖”。这项学生评价改革实验,在全国当时都是处于领先的尝试,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学校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学校成功承办了“第七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20103月成功承办了“温州市第二届办学思想研讨会暨温州市实验中学办学思想研讨会”;201012月成功承办“浙江省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这一系列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扩大了学校的品牌影响力。此外,学校还加入了浙江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联盟,成为首批联盟成员;还加入中国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网共建共享联盟,成为首批试点学校;学校与东北师大附中、上海市实验东校、杭州清泰实验学校等学校达成了建立跨区域的校际联盟的初步协议。学校与乐清清江中学、苍南观美中学等七所学校共建“八校联盟”,共同开展德育、教学研讨,努力把学校办学理念和经验辐射到薄弱学校。20091210日的浙江《教育信息报》还在“前沿观察”栏目刊发了记者言宏关于我校办学理念解读的文章《让学生在选择中得到最优发展》。这些努力,极大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国家级外语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 “浙江省首批体育特色学校”“ 浙江省首批艺术特色学校”“浙江省教育科研百强学校”“温州市首批现代化学校” “温州市首批素质教育示范校”“温州市青少年田径训练基地”“温州市‘小科学家’‘ 小文学家’常务理事学校”等称号。

  20096月温州市素质教育大会召开,我校被评为市首批素质教育示范校,国家教育部巡视员朱慕菊女士和初中组的代表到我校观摩。学校以《践行在素质教育的路上》的图文,以及29节各具特色的展示课,展示了近年来我校素质教育的成果,赢得广泛赞许。

  2010416日,由温州市教育局主办的温州市实验中学办学思想研讨会在学校多功能会议室召开,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继往开来,提出了“教育民主,适性发展”的办学思想,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浙江教育信息报》以《让学生在选择中得到最优发展》为题报道了我校的办学思想;时任校长何民出版专注《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201012月,学校出台新的规划《践行教育民主,追求适性发展——温州市实验中学2006-2010年规划》,提出了新的办学目标:“接轨国际的、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示范性的教育集团学校”。指明了未来的办学努力方向。

  2011424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来学校考察,他不仅充分肯定了我校“尊重,选择,等待”的办学核心价值,更为学校题字留念:“尊重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享受教育的幸福。

  八十年代开始,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秩序也渐趋正常。我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科竞赛大多领先于市区学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地理兴趣小组的《开发仙岩旅游资源刍议》在《温州日报》发表;生物兴趣小组到野外采集制作标本;银星影评小组在《鹿城影讯》上不断发表评论;《中国法制报》也报道了我校“法律兴趣小组”的活动。学生“瓯潮”文学社,在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中声名远播,并承办全国中学生校园文学第四届年会,向中语会领导及各地代表汇报历年来我校校园文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获得广泛好评。

  1986年成立“温州六中艺术团”(九十年代改为“温州市中学生艺术团”),1987年在全市率先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 1988年举办校首届体育节,田径、排球、足球、篮球、乒乓球、国际象棋等体育运动队常年训练,群体活动活跃。校园文化艺术节至今已是二十八届,体育节已是二十七届。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结出硕果,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涌现了吕帆(眼视光学专家、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金颖颖(全国劳模、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潘磊(航模世界冠军)、诸宸(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丁立人(国际象棋世界冠军)、陈迷丽(雪歌集团董事长、全国服装十佳设计师)等著名人物。

  1997年联合办学之后,学校以“为培养高素质的新人打好基础”为教育目标,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爱国主义教育、行规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扎实有效进行;1999年开始举办的校园科技节,如今已是十六届了。通过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成为温州市学生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比赛奖励最多的学校,并获得国家教育部等颁发的“全国中学生科技活动优秀组织奖”。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有声有色,晨会组织与演讲、课间清洁卫生劳动、设立无人售报亭、参与社区活动等都由学生自行组织,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良好培育。在2002年,“9·27”案件中,刘沂、沈铮铮同学临危不惧、智斗歹徒的事迹在温州家喻户晓,其良好素质被传为佳话。学校每年开展“节约压岁钱,扶贫献爱心”活动,资助困难失学同学,援建我校扶贫结对的文成金星中心学校“教学综合楼”,为对口支援学校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中学添置教育教学设施。

  2004年以后,学校学生体艺体系逐渐摸索完善,建构了“四节两会”(“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田径运动会”、“智力运动会”),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

  学校的社团众多,活动丰富,瓯潮文学社开展了“新概念作文比赛”,评选出校园“十大青春写手”,学校获得“全国冰心文学作文大赛基地学校”称号。校管弦乐团举行了“六周年纪念音乐会”和“十周年专场音乐会”,盛况空前;并赴香港参加第六届金紫荆大联欢系列活动暨“新苗杯”青少年艺术展演比赛获得金奖;校合唱团参加维也纳青少年艺术节童声合唱组比赛获金奖;校舞蹈队原创作品《牡丹亭﹒网》获得浙江省第二届舞蹈节表演一等奖。还有弈林棋社、动漫社、书画社、根芽社、摄影社、新星草记者团、演讲朗诵社、大嘴英语俱乐部、“七手八脚”科学探索俱乐部、天文爱好者协会、心语心缘社、星空剧社、快乐健身吧、等学生社团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学校着手打造“国际象棋基地学校”(知名校友叶荣光、诸宸、丁立人等)、“象棋基地学校”(知名校友蒋川等),连同已经获得的“温州市青少年田径训练基地”,学校成了温州市学生特色品牌学校的佼佼者。

  2010年,学校着力建构了“以生为本”的校本课程体系,公分五大类六十多门课程共学生选修,其中,“开学第一课”“快乐健身课”“职业体验”“财商启程”“中山书院学生读书课”“巧手饰家”“行走青春路”等被评为温州市精品课程。学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成立了中山书院教师读书会和学生读书会,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2013年更在七年级开展“读书课”, 并承办了“温州市阅读推进动员会”,校园中洋溢着浓浓的书香。学校还相应教育局的要求,开展“小文学家、小数学家、小科学家、小外交家”(简称“四小”)活动,多位学生被评为市级“小文学家”“小数学家”“小科学家”。

  树兰滋蕙,水到渠成。学校除升入重点高中人数在全市始终名列前茅外,参加温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比赛已连获二十一届冠军,温州地区传统校组运动会已经连续六次夺冠;历年市中学生艺术节获奖人数与奖次也稳居全市榜首,学生管弦乐团、健美操、合唱队先后在浙江省中学生艺术节中获第一名或金奖;学校每年都有上百名学生通过省艺术AB级测试,多人在学科、科技、体育、艺术等竞赛项目中获国家、省、市二等以上奖励。

  中外教育也頻结硕果。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和新加坡国家教育部合作项目(奖学金留学)首次落户温州,学校七名学生获奖学金赴新加坡留学,至2013年学校共19位学生获奖学金赴新加坡留学,学校与新加坡圣若瑟书院(男校)、新加坡女子中学结为友好学校。此后,学校参与省教育厅“千校结好”项目,与国外多所学校结为友好学校。201312月,澳大利亚West Moreton Anglican College 师生来我校交流学习一周,开创学校中外合作交流的新篇章。

  八十年代以后,改革的春风提高了教育的地位,广大教师业务学习意识增强,教师队伍优化,教科研活动质量逐步提高。期间,许多教师在全国或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吕作昕老师的《我国指南针的问世在唐朝》的研究成果,把我国指南针的发明时间推前了三百年。特别是到80年代后期,学校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教职员工聘任上岗,建立教研室,教师钻研业务抓教学质量蔚然成风;班级间实行“千分制”竞赛你追我赶,中考成绩逐年提高并名列全市前茅; 一大批敬业勤勉的教师被社会所认同。在鹿城区组织的中老年教师课堂教学评选活动中,我校王祥麟、程增辉、胡楚平、叶冠春、潘淑锦五人被评为优胜者;张淑琴、池澈老师先后被授予“温州市劳动模范”称号,池澈老师还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九十年代开始,特别是1997年两校联合办学以后,学校重视师德建设,大力弘扬“敬业、爱生、奉献”精神,师风更趋纯朴。同时,强化教师业务培训,重视学科带头人培养,制订《青年教师培养条例》,实施师徒结对、专项培训、参与课题实验等,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期间,温州市开展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比等活动,我校参赛教师成绩总是名列前茅。青年教师胡珏等代表温州市参加国家和省业务比赛均获一等奖;苏小华等被评为省教坛新秀,王五一、陈锋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潘建中等获得市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荣誉称号,何民、金戈被评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43位老师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在校教师大学本科率达100%。学校推动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的教学改革,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为顺利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扎实基础。广大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撰写论文获奖数居全市前茅,每年立项的市级以上课题在10个以上。王朝曙、胡珏、虞缓缓等老师的《初中思想政治课“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和王五一老师的《新世纪美术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分别获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省“九五”期间教科规划重大研究成果二等奖。

  2002年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我校聘请外籍教师(证书号3303043)的资格,友好学校英国雷丁派克学校女教师Miss Ann Munday来校进行短期教学交流。此后,每年都有外籍教师担任学生口语及外语教师培训工作;同时,学校也选派干部和教师到英国、澳大利亚等进行短期培训和教育交流;并组织学生到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参加英语夏令营。

  2002年,为集团化办学之需,我校获准在全国范围内招聘骨干教师,第一批引进金戈、王崴然等教师23名。此后每年骨干教师不断加盟,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4年之后,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了集团化办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校本研修、名师工作室、学科工作室等新举措不断推出,青年教师不断成长。余晓琴老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朱俐老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陈舜华获得第二十一届“春蚕奖”,林春柳等多位老师获得“师德楷模”奖,刘文姜等多位老师获得“终身班主任”奖,多人被评为市“名师”“名班主任”“三坛”“骨干教师”“市优秀教师”“市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多人课题、论文、案例获国家省市奖项,多位老师参加全国、省市优质课评比奖项。

  学校还加强支教工作,杨卫国老师到新疆和田地区民丰中学支教,仲崇光老师到四川地震灾区青川中学支教,程日东、杨芳、杨克玉老师到泰顺二中支教等,2009年,我校获得“温州市支教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真正体现了“示范”的作用。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七十多年来,温州市实验中学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化他山之石,纳百川之长,铸就了一路的辉煌。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培桃育李,香远益清。

  展望未来,实验中学人将继续发扬七十多年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和追求卓越的革新精

  神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引领春风,屹立时代潮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