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浙江省教育厅召开全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视频会议。“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成为我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中的新理念。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韩平在会议中指出,我省深化义教课改分两步走:2015年,全省各设区市、县(市、区)都要启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着重培育学校课改典型。2016年,在全省中小学全面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据了解,目前,我省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接近99%。韩平指出,我省的基础教育尽管已经从“有书读”初级阶段进入“读好书”的新阶段,但仍然存在一味重视学业成绩、升学率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的现象。
因此,落实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要做好6项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总要求,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加强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
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类。各地和学校在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开设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拓展性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了解自己的特点,找到自己的长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科目和活动,为将来选择合适的高中和进入高中后的选课学习打基础。
改进课程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义务教育课程要做到三个“加强”:加强各学段课程的相互衔接;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加强课内外各类课程资源的统筹利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课程整合要强化两个领域:一是强化德育课程。二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障学生参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时间,课程计划内小学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每学年不少于10天。
设立课时底线,给学校更多的教学安排自主权。
各学校课时安排不能突破两条底线:第一条底线是,不得增加周总课时和周教学时间总量。第二条底线是,不得“挪用”品德、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允许不同学校可以有自己特色的“学期课程安排表”,甚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出现“月课程表”,甚至“周课程表”。
推进教学变革,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学习。
一是改进课堂教学。改革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二是改革教学组织方式。积极推进小班化教育,创造条件广泛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韩平特别强调,切忌以“分层走班”为名,简单地以文化课成绩分“快慢班”。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推广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四是改进作业布置和批改。严格控制日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深化评价改革,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松绑”。
教育评价改革措施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是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二是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三是积极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四是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五是规范校内考试评价。
“理想的义务教育是全面性和差异性、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韩平强调,义务教育不仅仅是“合格教育”,也不能理解为“平均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让每个学生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才是教育本源意义上的真正公平,才是我省现代义务教育改革工作中的新理念。
浙江教育在线发布时间:2015-04-13 17:06
倪彤校长推荐